特写在影象语言中的作用
一、景别的定义
在拍摄影视画面的过程中,摄影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单使画面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而且直接的反映出摄影者对被摄体投入的感情差异。总结起来,角度的选择是摄影的一大方面,它决定着画面语言的距离关系,方向关系以及高度关系。所谓的距离关系就是被摄体与拍摄点的远近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那就是摄影机与被摄体的实际物理距离还有摄影机的在拍摄时采用的焦距长短。这种距离关系直接的决定了画面中语言要素的多寡,距离越近,画面中的各个要素则越清晰,但是要素的数量也会越少,那么画面的内容含量也就相应的变小;反之距离越大,画面中的内容就越丰富。画面内容的层次表达,主体陪体的显现,前景的安排,环境的渲染以及被摄要素的取舍都是拍摄者的感情的直接表达。因此这种远近距离关系的设置意义很重要。衡量这种距离关系远近的尺度就是景别。一般情况下,景别的划分有五种,包括远、全、中、近、特五级景别,但是细分还得加上大远、大全、中近和大特四级共同构成九级景别。其中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图象或者是其他作为整体一部分构成元素”,这里需要补充的就是本文所说的特写包括大特写在内,所谓大特写也就是在特写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局部地去表现某一人物或者是事物的某一部分的特征,简单说就是画面语言的要素更加的少而且清晰。
二、特写的作用
“景别是画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影片的基调的体现和作品风格的显现。九级景别通常又可以划分为大小两种景别,整体而言,大景别在容量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去交代片子的背景,故事发生的环境,突出人物生活的氛围,而小景别重在局部的描述、刻画和强调。从这种意义上说,特写镜头有它明显的长处和短处。以电影为例,结合自己的看片体会总结如下:
1,强调作用。特写镜头的出现就意味着被摄体在影像画面中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一些,那么对于观众而言,在心理上就会更加重视而去接受进而细细地玩味,以体会它深层的含义,哪怕它本身没有那么多的特殊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特写是在小景别的状态下对拍摄体的摄制,那么对于拍摄者而言,画面中的景象,就意味着是导演所选择的结果,也就是在舍弃其它而得之的结果,那么本身而言,就说明被摄物体有它独具的特性和很强的表达能力,因此才会被选中,也就是说特写的景象本身具备有强调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那么在它出现以后进入影响视阈之时便有了一种强调的假设,也就是说观众在看见一个特性镜头的时候在心理面便很自然的去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被特写的景象有着非一般的含义。就好象导演在告诉观众“这个地方很重要,你得注意了”。因此它对观众的收视情感一定是起一个强化作用随之去引导观众的收视的。在影片《公民凯恩》中的一开始部分,临终前的凯恩说了句“玫瑰花蕾”,此时镜头画面是凯恩嘴部的特写。而这种特写镜头的意义显然是很巨大的,因为凯恩的口中说出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2,特定情感的表达。同 样的,正是由于特写镜头所具有的近距离感觉画面中的语言要素将表达的十分的清晰。距离的近就透露出导演的重视和关注,那么无疑里面的情感倾注就会更多。导演对人物形象的丑陋的一面的特写一定是要表达一种憎恶的情感;那么对其好的一面的特写放大无疑就是对人物的歌颂或者是对事物的欣赏;导演对被摄物或人痛苦一面的特写往往就是同情的情感传达。对于观众而言,这种因为影响造成的近距离的感觉,也会促使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特别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也是导演要传达给每一位观众的,例如在影片《辛特勒的名单》中,为了表达纳粹分子的残暴,摄影机在他们大肆吼叫处死名单上的人时给了纳粹分子那一簇小胡子的嘴的特写,很多恐怖片在表达恐怖形象的狰狞时也通常是借助特写的功效,例如《指环王》中对骷噜型冒的特写,对半兽人獠牙的特写;在冯小宁的新影片《信天游》一开始就像素描似的勾列出片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历经沧桑的老人的脸旁,这样导演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感一如言表;而战争片中经常采用的对一些作战勇敢,有赫赫战功的老将军身上袖章和领章的特写则在表达一种崇敬的心情。其实在无声片时期这种作用体现地更加突出,由于缺乏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所以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表情,人物的眼神来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在卓别林的《马戏团》当中无论是表达卓的幽默还是表达马戏团头的愚蠢都是通过特写来显现的。
3,悬念的设置。影片的拍摄可以用惜墨如金来形容,由于特殊的关系,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有它特殊的含义表达。而在叙事的过程中,特写的作用在这个方面更加的明显突出。可以说,每一个特写镜头的出现,在哪里出现都是导演反复酝酿好的。尤其是在一些情节紧凑的故事片中,叙事节奏的掌握往往取决于一些特写镜头的出现。特性镜头的特性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明显,一方面它的近距离的展示让观众看得很清晰,另一方面它又制造了一种模糊的含义在里面。这种既亲切而又陌生的感觉牵引着观众的心,因为每一个人背后都有着强烈的窥视欲和求知欲。而特写镜头恰恰就是利用了这样的一种心理。例如《后窗》一片,导演在安排杀人的那场戏中对狗吠声,以及花园的新种植的月季就来了个大的特写。这无疑就是在我下面的故事情节发展带来了铺垫。这样的安排就会很自然的让观众联想到那下面是不是有那具女尸。这样的例子在悬疑片中、侦察片中经常出现,导演正是利用它的强化作用来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吸引观众进入故事的中心去。
4,细节描写。正如前面所说,大的景别在环境的叙述和气氛的烘托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细节的展现却是它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二者常常是相得益彰、互相衬托、交相辉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成组镜头的使用,在成组镜头中往往采用的是景别的依次第逐级的更迭。比如描绘一个犯罪现场,有全景的背景交代,有中景的人物交代,更有对现场上的某些局部特征的特写。如果是杀人现场少不了对死者的伤口特写。只有这样在算是对一个场景的清楚交代。中国早期的脸谱化电影就是运用特写来做细节来界定出场人物的性质的。尤其是对脸部特征的刻画,如五官不端正的,特别是在脸部还有些伤疤的一定是“坏人”。
5,转场。以上几个作用更多的是在强调特写的叙事作用,而转场功效却更多的是在突出它的剪辑作用。画面剪辑的转场十分重要,尤其是非技术性的转场是一个剪辑师的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好的转场境界就是让观众看不到剪辑的痕迹,特写做为转场的手段之一有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特写能有转场的作用,还是与它本身的特性有关,一般来讲对某一画面元素的特写后那么就意味着镜头语言的重心开始了转移,这在运动镜头里非常常用,例如对往事的回忆,摄影师往往是把镜头推向人物的眼睛。另外一个就是空镜头的作用,尤其是在那些场面的空间调度比较大的镜头中,特写的转场十分的常用,例如对某一地名的特写,那么意思很清晰也就是故事的发展到了另外一个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