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影视资讯 > 宣传片制作 >

宣传片制作

微电影的追求

微电影的追求


说起电影的发展,从默片时代到现在的大制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人问,大手笔电影制作能不能用到微电影里呢?一切皆有可能!就看你要追求的是什么。最近在网络上出现了一批较好的微电影,拍摄手法比较细腻,立意也不错,看得出来这些微电影的制作者,都有一个愿望,想制作出一部好的“大片”,来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有这个想法当然是好事,因为不管做什么事,首先都要敢去想。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虽然一部微电影的篇幅不大,但完全可以做出像“大片”那样的感觉。所谓的大片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个概念应该从美国好莱坞说起。一些真正的大片,首先从投资上就能让人震惊,动辄上亿元,甚至几亿元,主要是因为对大场面的追求不惜一切成本,一是还原历史原貌,二是营造科幻类的各种非常壮观的场景。尤其是科幻场景,全是想象出来的场面,因为是想象的,那就没有法定标准了。只要你敢想成什么样子,就能做成什么样子,在做的同时又有更好的想法产生,就去完善原来的想法进行营造。很多大片就是这样不惜血本一步步往前走,最后达到一个巅峰的。

制作微电影也是如此,开始先别贪大求全,可以把朋友们聚到一起先聊聊故事,看看怎么拍最好。我的经验就是如此,大家在一起多聊聊这场戏怎么拍,人多点子就多了,比一个人坐着空想要实际得多。大家知道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陈家林吗?他就有个好习惯,喜欢和大家讨论剧本,让大家都出主意,最后他再做一个总结。

每个人刚开始学做导演时,都会想走自己个人的艺术之路,即老艺术家所说的个性艺术通道。张艺谋从拍《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电影开始,就在走他自己的艺术通道模式。因为他喜欢最原始的原生态文化,所以让这类故事进入了他的艺术通道。兴趣是最好的推手,他面对喜欢的故事就会把它拍得很细致,把脑海里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然,这也是一种追求。大家可以去品味一下每个导演的作品,他们都有自己的艺术通道。这个通道必须是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才有的,一旦走上了这个通道后,就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刚学做微电影的朋友,没必要去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因为你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通道。我们应该像学画画一样,先学好临摹,临摹画多了也就总结出许多经验了,也就有自己的基础了。学拍电影和这个很像,就是要广学多看,微电影的属性肯定是要靠近电影的。既然和电影是同族同门,那我们首先要追求的就是电影的制作风格、制作手法和规则。先奠定一个基础,然后再给大手笔的制作积累一点资本,脚踏实地走出第一步,千万不要还没学会走路就去跑步。

  过去的电影爱好者也想过拍电影,可是没有现在这样便利的条件。那个年代我们很贫穷,最主要的阻碍是没有设备。社会发展到现在可就不一样了,电脑的出现和普及给制作带来了生机。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全能实现了;过去想拍一个镜头或者想还原一个大场面,由于设备的制约也只能去做一比一的实景,而现在只要用电脑,没有做不到的事了。比如拍与大海风浪搏斗的一只小船,过去要是拍这样的镜头,真是太难了。现在就不存在难不难的事了,在一个摄影棚里摆设道具拍摄,再利用电脑去合成图像,就能惟妙惟肖地完成了。这是近年来才进入到电影行业的技术,刚一出现就让业内人赞叹不已,它能以假乱真。其实那些海浪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是利用了电脑把拍出来的图像进行处理结合,合成后的图像就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你想要什么就能出现什么。

  现在的微电影也出现了这样一个苗头,也有不少的人开始用大手笔制作了。这不是想入非非,因为电脑会帮你完成想要的效果。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有很多大腕也参与了微电影的制作,比如说张国立拍的《谁是你的菜》。无论你说是广告还是宣传片都行,反正它是一部微电影。这是个好苗头,它给微电影的走向注入了一种激情,推动了微电影大踏步前进,这对今后大手笔制作微电影奠定了一个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人对微电影并不看好,但这些明星大腕却看好了,明星一出现,就有强大的粉丝团支撑,你说这不是一个推动吗?明星大腕们投入了一个几分钟的微电影,就不算大投入吗?说实话,在中国的电影历史上,没有几个电影是真正的大手笔投入,因为一直没有人会用那么大的资金去冒险。当然,有人也试探过高投入,但最后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所以大手笔少之又少了。但在微电影上,就有可能来个大飞跃了,因为它涉及的面太广了。

再说,对微电影的高投入不一定指在金钱上,也有可能是在人员上,就像前面说的大腕参与等。还有就是投资比例,微电影毕竟不长,一个很短的片子不会有太大的闪失,只要遵循市场规律就行了。在现在的微电影制作中,也有人尝试过大手笔制作,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烧友的酷爱,但必须是有实力的人,这个实力也就是指经济实力。

种在我身边就有几个微电影发烧友,整天在研究如何拍出一个经典镜头,如何拍摄一部上档次的微电影等,有想法就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结果,这是必然的。但是,这个彼岸有多远就不好说了。另一种就是某些专业人员,他们所拍的片子可不只是微电影,拍了几个片子也卖出去了,不说赚大钱吧,也算可以了。之后就总觉得不过瘾,想玩个大的。他们要想实现这个理想,比那些有实力的个人容易多了,毕竟是专业的且拥有强大的实力。这个实力不单是指资金雄厚,还包括艺术资本、名誉资本等。套用当今最潮的一句话:“人脉”你有吗?另外,在中国电影市场,你觉得哪部电影是实力强大的人拍的大片?那些只是花了大价钱拍摄的也不一定就能有个好票房,因为缺少“人脉”,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综上所述,任何追求都不能脱离现实。想圆一个电影人的梦,这没有错,但是,尽管努力尝试过,也花了大笔资金(虽然金额不能和好莱坞的相比,但也做到了“大手笔”),但很可能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个不尽如人意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环境的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即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没达到你所想象的那种程度。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没有人认可你的作品,所以就不会有人帮你去实现这个理想。另外,还有影片选题、演员定位、题材与手法等方面的原因。但是通过这些人用大手笔制作的经历来看,最好还是不要再轻举妄动了。因为很可能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投了上亿元收回来的只有一两千万元,长期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所以,现在的人越来越理智了。用大手笔拍摄的微电影,要比那些院线做的容易多了。一是它小,风险低。二是电影人只想在镜头上下工夫,玩点经典镜头而已,很容易实现。拍摄的关键点是在设计上,只要有想法再去精心设计,就能做出理想的效果。想要从镜头上看出来是个大手笔,不一定真的动用千军万马,进入电子时代后,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事了。总之,大手笔是相对的。

另外,微电影的走向还有待观察。现在让微电影走向市场还早,不过已经有这种苗头冒出来了。如果让微电影走电视播出这条路,成本有点高。如今国内有几个电视台也在尝试,陕西台就有一档叫作《华夏微电影》的栏目。不过只要做成日播的形式,就不可能保证电影的品质,因为时间太赶、成本太高;而且只要走电视台播出的方式,又会很快改变微电影的属性,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微电影最后肯定要有一条自己的路,至于这条路怎么走,现在正在一步步地探索,正在逐渐形成规则。

目前正是微电影大潮涌入的时期,难免泥沙俱下。尤其是现在网络上的那些视频小片,有的是制作者把别人的作品拿来剪接,乍一看还真以为是大片,还有的就是在其中加上了自己拍的一些镜头。这些都能算是作品吗?我觉得,微电影时代总有一天会大浪淘沙的,因为大浪之后才能显露出真金白银。到那时,就会涌现出大批的佳作。我觉得这是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现在数码技术出现,再加上后期的电脑合成技术的普及,想要什么样的效果都不会太难了。再加上观众观赏品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定会推动微电影走向大手笔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