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影视资讯 > 宣传片制作 >

宣传片制作

微电影的属性

微电影的属性


  微电影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音像设备的数字化后快速推广起来的。所以,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微电影的制作。目前,微电影从制作手法到时长的要求等方面都没有具体规定。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标定它的好坏呢?我想,既然我们已经称它为微电影了,有“电影”二字了,就应该在电影的基础上来分析其优劣成败。实际上,微电影就是电影的缩小版。有人肯定会有疑问,微电影除了短小以外,其他方面就必须按照电影的标准去看待吗?没错!就是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审视它。因为不清楚它的属性就没法给它定位,所以我们还必须先来弄清微电影的属性是什么。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影像制品,本来也应该是同样的影像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外界环境不同,才改变了它们的属性。电影一直是在电影院里供人们欣赏的,需要买票才能进去看。电视剧则不同,在家里的电视机里就能看到。同样的影像产品,放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里,它们就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属性,变成了两个属性不同的音像制品。电影在电影院里放映,人们不买票就看不到,是观众主动自愿拿钱去观看的一种艺术。就是这个环境把电影锤炼得越来越经典。因为不经典不行啊!会没人看啊。所以,导演们才会千方百计地去打造电影的品质,想让每一部电影都成为精品。电视剧就不同了,它是在电视机前观看的作品。每一个家庭的电视机,质量千差万别,都有着不同的收看效果。另外,在自家的客厅,人们可以边聊天边看电视,或者边干家务活边看电视,你说说,在这种环境下看一个故事,能和电影院相比吗?再说了,电影是要花钱才能看的,电视剧就不用了,你想看哪部就看哪部,不用花钱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环境把电视剧的属性改变了。电视剧就是在这种改变中和电影一点点拉开了距离,所以,电影和电视剧的属性不能同日而语。有人给电视剧定位是客厅文化,有一定的道理。

  当你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周围的环境会让你打消一切杂念,电影院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观众不受外界的干扰。当电影开演时,影院里就会完全黑暗下来,你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那块银幕上,一心一意来观看这个电影故事了。现在,很多人把电影称为大银幕,就是因为这样的大银幕会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只要一开演,就会一环扣一环,故事接着故事,用一个情趣点抓住观众的心,再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抒情段会使观众赏心悦目,结尾段又会让观众得到精神上和情绪上的满足。电影里面不能有任何广告,不像电视剧可以随意插播广告。因为人们是花钱走进影院来观赏电影的,所以打心底里不会容忍电影里做广告的行为。就算是聪明的片商想做广告,也得埋在故事里,不能让你看出来是有意的广告行为,否则观众就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就是电影所处的环境。

  电影和电视剧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为了适应环境都在极力寻找和观看者的切合点——双方利益。观众能接受,片商又能受益,这是最根本的。电视剧里可以夹杂着大量的广告,要说是为商家服务也不算太过分,那为什么观众都不以为然呢?因为看电视的人是不用花钱的,心理上就会多一些谅解和宽容。但拍摄制作电视剧的时候是要用钱的,这样才能把电视剧拍出来。这些钱谁来出呢?当然是广告商了。所以,电视剧永远不能和广告分手。这就是电视剧和电影的本质区别,谁也改变不了。没有广告,电视剧就难以生存。

  从艺术本质上看,电影和电视剧有什么不同吗?应该是有的。电视剧是一种戏剧。把这些剧编排成在舞台上演出的,就叫舞台剧;把剧本的对话用录音的方式录下后在广播里播放的,就叫广播剧;把这种形式的剧本拍成在电视里播放的,就叫电视剧。所以说,电视剧就是一种戏剧。电影的重点则在“影”字上,我们看到的是“影像”艺术,也就是“影化艺术”与“镜头语言”。戏剧是以台词为主要语言手段来讲述故事的,人物之间都是使用大段的台词对话来说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等,这是戏剧的最大特征。如果在电影里表现一个人物要做一件事,不一定用台词滔滔不绝地去说,可以用形体、行为和摄影所用的画面语言来表达。这正是从默片时代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一种表达人物行为的特征。当然,电影也是需要台词的,用来弥补影像无法表现的细节。所以,好电影的台词都不是很多,但每一句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人看起来非常过瘾。这就是电影和电视剧从艺术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从传播运营方面来看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也是看它们的属性。电影的属性是:我做出好的作品请大家来自费观看,有主动消费概念。电影是文化商品,属于消费品,有消费行为。所以,作品本身必须要有很高的品位,这样才能有人主动来观看。别人说好没有用,必须观众说好才行。电视剧的属性是:有人出钱请你们来观看我的作品,不属于商品而是赠品,你看了我的广告,我就赠给你看电视剧。电视剧不是消费品,是典型的客厅文化,看电视是消遣行为。所以,电视剧的播出不完全是市场行为,有人说领导意见是主要的因素,也有一定的道理,不一定由作品本身的好坏决定。我们了解了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属性后,就要回来说说微电影了。

  应该怎么给微电影一个定位呢?用什么标准来界定比较好呢?首先,要分清它是属于哪类作品,是赠品还是消费品。拿现在的微电影来看,它在这两种作品之间徘徊着。有的微电影已完全形成了文化商品,如《老男孩》就是个典型。它形成了商品,通过付费点击观看的方法在网络上经营。还有一些微电影是赠品,可在网上免费观看,但是你必须先看完广告才能看。因为广告是由商家按点击率给钱的。这样的微电影,表面上看好像属于赠品,但是它和电视剧的那个赠品又不一样。电视剧无论你看不看都没关系,只要播出了,制片方就

  有收入了,但是挂广告的微电影是靠点击率来赢得收入的,要是品质不好,没人点击就不行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有点像电影的属性。能说它是赠品吗?我认为只能说是文化消费品。现在的微电影就是以这两种方式经营的。就看将来哪种方式更有前景了,目前来看,只要是付费点击观看的微电影就完全像电影一样,是商品和文化消费品。有人点击就要付费,点击得越多收入越高。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微电影拥有更多的是电影的属性。所以可以这样给它定性:微电影既是文化商品,又是消费品,只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才会有主动的消费。这就是微电影的基本属性。有了以上的定位,我们就知道微电影应该怎么来制作了。千万不要把微电影看成和电视片一样,或者用拍电视剧的手法来拍微电影。那么,应该怎样来拍呢?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呢?我先推荐大家去看一个获奖的作品《牛皮纸》,在网上可以搜到。它是由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叫闭善益的研究生拍摄制作的。虽然是一部很小的微电影,但是完全采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虽然台词不多,但却能用镜头给你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电影的最大特征。它不是让人物喋喋不休地说着台词,而是向观众展现那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它就是让你去看图像,当你看完了也就明白了人物要做什么了,当然,电影里也有喋喋不休的台词出现的,那只能说是一种风格了。就像电影《有话好好说》就是采用了这种风格的。所以我们在制作上一定要把握好这最关键的一点。

  在中国,有一所中央戏剧学院,它专门教授戏剧表演,主要功课是学台词和形体。还有一所电影学院,它教授的是怎么演电影、拍电影。其实都是教表演的,那为什么要设立两个不同的学院呢?其实就是根据戏剧和电影有着不大相同的表演方式,才分开来教学的。它们从源头上就截然不同,不是同一类艺术。电影根源于照相,从照相技术延伸到影像,又从影像发展到电影故事。电视剧源于戏剧,从舞台剧延伸到实景剧,以传播为目的进入电视屏幕,所以人们称它为电视剧。

  电视剧和电影从诞生以来,就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电视剧作为后来者,借鉴了电影的制作方法而形成,确实有电影的基因。不过,两者很快在不同的外部环境里,彻底改变了同出一门的影像作品的属性。所以,为了适应自己的环境,分道扬镳,各走一方。


  如今,微电影在传播方面已出现新的突破。这是因为手机和网络通过高速发展,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们在观看或者下载微电影时,将会更为方便和快捷。再说电视吧,人们对它已经产生了疲劳感,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全国的电视机开机率仅为30%。这明显地说明了电视的传播力度在衰弱。而电影毕竟是要进入电影院才能看的,你一年能去几次呢?一般是有时间或者想去消遣一下时,才会去看看电影,放松放松。不过,微电影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是时长短小,不会占用人们过多的时间。二是传播途径方便,如手机、电脑等,甚至是一个小小的U盘都可以装很多部,随时可以观看,传播途径要优于电影和电视。另外,很多商家把注意力也转移到微电影上来。比如说,张国立主演的微电影《谁是你的菜》,大家可以去网上看看。你看后觉得它是在做广告吗?即使如此,你也会觉得很好看。这就够了,达到目的了。这就是微电影的属性。无论将来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如何,用什么方法来传播,只要它的属性不变,那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要全力提高它的品质,只有精品才有市场,只有经典才能存活,这是微电影属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