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影视资讯 > 宣传片制作 >

宣传片制作

微电影的定位

微电影的定位


微电影的悄然崛起,不得不说是网络的功劳;而微电影的全民参与,又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自从有了数码图像记录以后,摄影就成了随心所欲的事,尤其在图像编辑软件出现以后,更是如鱼得水了。所以,现在到处都在拍微电影,人们张口闭口都在说微电影。那到底什么叫微电影?微电影应该怎样定位呢?如今,网上那些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和小纪录片,很多人都叫作微电影。真能叫作微电影吗?那电影的性质也太简单了吧。其实,任何新生事物都一样,刚出现时肯定会有一些因为误解而产生的说法,但很快又会有一些规则来约束。微电影绝对不是网络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它本就应该是电影,只不过是在制作规模和时长上小于电影,其他方面也应该用电影的标准来衡量。

那微电影到底怎样定位呢?最近,有很多学者和艺术家都在探讨这个话题,但是目前还没有人给它下定义。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给它下定义有点仓促。因为现在的微电影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人们都在探讨相关的理论,还是不要过早下定义为好。我们以前也有过很多这方面的教训。还记得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吗?人们给电视和电影就下过一个区分的定义。现在回过头来看,就能发现很多可笑之处。当时的定义是:电影是用胶片记录图像,在电影院放映的影音作品;电视是用录像带记录视频,在电视机里播放的影音作品。在当时,这种说法没有错,只不过现代技术发展得太快,一下就跳到了全数字记录图像上,所以,用当初的图像记录方式和传播途径就远远不能区分这两种影音艺术。它们的真正内涵已经远远不是这两方面所能诠释的,我们在下定义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这些教训,不能再让这些可笑的定义反复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会伤害那些潜心学习的人。电影里的很多理论和定义,都是几十年后人们才定下来的。所以,不能一出现一个新鲜事物就匆忙去下定义,那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得太快,还没等到定义成型,就已经出现新的问题了,所以还是先看准再说。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微电影的独特性就体现在这个“微”字上。微,有“短小”的意思,即是把电影变成微小化的意思。总的来说,微电影的时长比电影要短,制作规模也没有那么大。一部正常的电影一般以90分钟的时长为标准,基本不会相差太多,最长的电影上下两集也就200多分钟。也有超长电影,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420分钟,这是个别的。一部电影,不管是标准时长,还是超长时长,讲的都是一个首尾圆合的完整故事。微电影在时长上有没有一个标准呢?人们要把微电影定为多长才合适呢?在我看来,这个时长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后才能定下来。目前也没有这个必要去给它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长,但肯定小于一部正常电影的时长。

有一次,我在北京文艺台(FM87.6)的节目里听到一个说法:微电影的时长是从30秒到30分钟。我不知道这是哪个专家发的感慨。你们也不去想想,30秒是什么概念?是一段硬广告的时长。用这个时长去讲一个故事能讲得清楚完整吗?什么样的人物能这样快地进入情节呀?还有,30分钟这个说法也不妥。中国第一部很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老男孩》时长就是42分钟。微电影是短的,但是短到30秒,我觉得不太可能吧?不过,微电影的时长肯定要小于正常的电影,这是毫无疑问的。要不然怎么叫作微电影呢。但是,它必须是在人们通过长时间实践后,有了经验和依据,再来确定的,不是我们想怎么定就怎么定下来的。不精彩的电影要是长了,观众看完后就会觉得很累;而精彩的短了,就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不过瘾。所以,这个时间长度是非常人性化的,是根据人们在身体承受能力、感官情趣等感知来确定的。最后确定时长以90分钟为标准,这是最适合人体一次性观赏娱乐的,基本不会相差太多。这就是电影的时长来源。电视剧呢,其实也是参照了电影的时长,每集以45分钟为标准,两集的时长正好等于一部电影,所以,电视剧一般以一天两集的形式播放。

微电影的时长问题也有不少专家谈过,说法不一,还没有具体的标准。倒是有一个参考点:网络上付费点播的微电影要求时长以40分钟以上为标准,这个时长值得我们关注,用它作为参考点还是挺有道理的,但这只是付费点播的要求。还有一种就是用贴片广告的形式让观众免费观看,一般要求是五六分钟到三十分钟是一个量级。这两种时长要求可以给我们作一个很好的参考,既然能在网络上提出要求,势必就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们是通过在网络上运作一段时间后得出来的结果,既然是可行的,且今后的微电影大都会在网络上发行,那不正符合这种要求了吗?所以,10分钟到40分钟倒是能作为微电影的时长参考。另外现在的爱奇艺网有个电影频道,要求是60分钟,作为付费点播。这个时长不能做微电影的标准了,因为已经接近电影了,通过上述时长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微电影现在没有标准时长,这只能作为我们的参考点。

微电影虽然短小,但是人们还是把它称为电影,那就得让它真正成为电影家族的成员。让微电影去真正追踪电影的足迹,踏着电影的脚印走下去。追求电影的艺术本质,这才是我们做电影的人最理想和最真实的追求。不过,现在人们对微电影的认识还是有点模糊。有不少人都这样认为,微电影就是短小的视频,只要是拍下来的短视频都称为微电影。尤其是在网络上,一些搞笑段子,一些纪录片、专题片类的短视频,都称为微电影。这些短视频真的能称为微电影吗?应该说是不行的,因为它们与电影的本质不同。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机的那个时刻,电影就诞生了。从电影诞生到现在,对电影的评论一直是万家之言的大舞台,你说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镜头,你有千言批电影,我有万语论艺术。一时间电影给艺术界带来不小的冲击,西方一些高层社会里的人们和一些艺术权威,几乎是异口同声大喊着:电影不是艺术,它只是一个记录三维图像的工具。有一个叫威廉•迪密尔的艺术理论家大放厥词:谁也不会期望它(电影)发展成什么,即使放宽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它也不会发展成能称为艺术的东西。他们提出的主要理论是:第一,电影机只是对现实的机械记录和复制;第二,电影是机械技术,是商业利益的产物,而非人类心灵的表现。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他们才坚定不移地说电影不是艺术。任何事物都是一样,有正就有反。当时也有人说电影是第七艺术,也就是继音乐、诗歌、舞蹈、建筑、绘画、雕刻之后的又一门新兴艺术。反正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一点也不奇怪。

不过,当时的理论也没有一边倒。有人认为电影也算得上是艺术。康拉德•朗格就说过:“银幕上是可能体现出艺术的。”

如果这些网络上的短视频出现在那个年代,说它是电影肯定毫无异议。不过,它们恰恰出现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就不能这样把这些短视频叫作微电影了。因为电影的定义绝不是光影留下的视频,它的外延已经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微电影肯定就是电影家族的一分子,是一门无法用任何艺术门类来代替的艺术,哪怕是今天的电视剧艺术也无法相比,毕竟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辉煌历程。

说起电影,从人们不承认它是艺术,到现在成了没有任何手法能代替的一门艺术,它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电影绝不是能用理科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它饱含着电影人的千辛万苦,所以必须尊重“电影”这个名号。电视剧上所应用的艺术手法,不管是推、拉、摇、移,还是远、全、中、近、特,哪一个不是来源于电影呢?当然,电影出现在前是一个原因。但这也只能说电视剧跟电影是近亲,它一直与电影有着血缘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基因。而且有一点是肯定的:电视剧永远代替不了电影。

争争吵吵地说电影从没停过,热热闹闹地看电影更是一直延续着。但是争论归争论,发展归发展,电影可没有因为有人争论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1899年,电影开始直接参与艺术,最开始主要参与舞台艺术的记录。通过电影机把大段的话剧、歌剧完整地记录下来,以传播为目的地熏陶艺术。那个时期,这些说电影不是艺术的理论家又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说法:电影机虽然记录了话剧、歌剧的全过程,但只能说它是在记录,不能说它是艺术。不过,那个时代就有人反对这样的观点:电影毕竟是记录了艺术,也可以说是艺术。但是,说电影不是艺术的那些人马上又有他们的说辞:就算是艺术,也只能说“电影永远是戏剧的奴仆”。看过一些资料后发现,“电影是戏剧的奴仆”这种说法在电影发展阶段流传了很多年。他们的理论就是:电影只是为戏剧服务的工具而已,只是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就这样,电影在是艺与非艺之间徘徊了多年,没有被人承认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1914年,在电影历史上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腾飞的年代。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圈里出现了一个小场工,也就是在电影摄制组里做零工的小学徒——大卫•格里菲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场工”会有这样伟大的贡献,他使美国的电影走上了工业化、故事化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电影艺术。他的第一部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促使美国的电影工业向故事片化转换。同时,电影院也最先在好莱坞诞生,人们可以走进一个场所里去专门欣赏电影这门艺术了。也就是在一片“电影不是艺术”的叫喊声中,大卫•格里菲斯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些说电影不是艺术的人哑口无言了,他们也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电影不但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还成了当时百花齐放的艺术群里的领头羊。可是,格里菲斯并没有停下脚步。1916年,他又创作了电影《党同伐异》,将不同时代铲除异己的四个故事交织在一起,这是格里菲斯的一大创举,也是他在电影里创造性地采用了交叉式剪接的手法,给后来的主流叙事手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促使镜头标准化基本形成。他把每一个镜头定为故事片里的最小单元,也就像小说里的句子一样。小说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故事,而电影就是由一个一个镜头组成的故事,每一个镜头都在表达着故事里所需的最小单元的内容。那个时候,在电影艺术中出现了很多定义,电影镜头和景别也逐渐地完善起来。所谓的推、拉、摇、移,还有远、全、中、近、特逐渐地走向了标准化。

格里菲斯在1916年拍摄的影片《党同伐异》中还使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构成了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模式。

“最后一分钟营救”后来形成了定义,也就是一种讲故事的模式。《党同伐异》包括基督受难、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巴比伦的陷落、母与法四个片段。其中,《母与法》这个故事根据美国斯泰罗工人罢工事件的素材编写而成,描写工人因反抗资本家而罢工,结果惨遭集体枪杀。有一个青年工人因失业流浪纽约并加入了小偷团伙,后来在爱人的帮助下想改邪归正,但小偷团伙不放过他。一次,一名盗匪在威胁青年的爱人时被枪杀,结果青年被误认为是杀人凶手,被处以绞刑。当他被押上绞刑架后,他的爱人发现了杀人凶手,便急告长,但州长已乘火车离开。于是,她乘车追赶。银幕上展开了你追我赶的交替镜头:火车疾驰,骑车追赶,犯人被押上绞刑架。镜头速度越来越快,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最后赦免令终于在最后一分钟赶在绞刑执行前送到。格里菲斯的这种平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惊人的效果,成为电影史上有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这种手法仍在当代电影中使用。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很宠爱他的公主。公主为了国家的安危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那些图谋不轨、意图要推翻政权的奸臣,使得他们虽然诡计多端,却始终不能得手。可是,奸臣们怎会善罢甘休,于是就一起向国王诬陷公主,说公主表面上柔弱可亲,却一心谋反篡权,背地里想推翻国王的统治夺得宝座。这可是国王的软肋,他最怕别人篡权,这些奸臣合力诬告,国王就信以为真,决定斩杀公主。公主被押赴刑场,马上就要举刀开斩之时,跟随国王多年的老忠臣向国王求情:“公主怎么会有谋反篡权的可能性呢?只是那些奸臣谋反受阻,才来陷害公主。”国王一听有道理,可是公主已经被拉到刑场,怎么办?忠臣没有多想,拿着国王的手谕,立即马不停蹄向刑场奔去。另一边,刑场开斩时刻即将到来,刽子手虎视眈眈,杀人的大刀寒光闪闪。老忠臣催马急奔,风驰电掣,刑场上杀气腾腾,随时人头落地。老忠臣扬鞭急驰争分夺秒。就在刽子手举起大刀等候斩令的关键时刻,老忠臣一声长吼“刀下留人”。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后来,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为格里菲斯定律。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模式在70年代的香港电影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尤其是邵逸夫的SB电影公司使用得最多。70年代的电影几乎每一部片子里都有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情节。当然,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情节并不是每个电影里都是去救公主,只是类似格局的事件情节而已。也就是所有的人物关系,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后的这一步,情况越来越危急,事态越来越严峻,使得观众悬起心来看着事态的发展、结局。事态中总是存在着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意外的可能,这就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成功之处,这样才会让观众感觉刻刻危机潜伏、处处暗藏杀机。“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个经久不衰的模式成了电影教程里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定义。

“最后一分钟营救”这种故事模式,是使用“平行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平行动作交替切入,摆脱实际时间的束缚,打破传统戏剧叙述的原则,创造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方式,能把故事推向高潮。这个模式,是电影发展史上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也是大卫•格里菲斯对电影发展的最大贡献。所以,在电影发展史上有“格里菲斯前和格里菲斯后”这个说法。

我们想做好微电影,这些知识不都是要学的吗?首先,要尊重前人在电影发展历史上总结出来的每一个模式。因为这些模式都是一百多年来,电影人从发现到总结最后形成的格式,不能轻易就否定它。其次,在这些成形的模式下要去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视频制作已经是手到擒来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维护电影的本质。而微电影的规模虽然小于电影,时长也不如电影长,但它的本质还是电影。

电视剧和电影的定位要有所区分。电视剧和电影不是一回事,电影就是电影,电视剧就是电视剧,网络视频就是网络视频,虽然它们都是音像作品,但是各有不同,究竟不同在哪,后面我会一一道来。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这句话来形容微电影,我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微电影的时长虽然可以缩短,但是拍摄的手法不应该少,更不能打丝毫折扣。一部电影的制作,要从剧本、导演、摄影、美工、音乐等方面,全都按部就班地开始,只有按照电影的手法打造出来的微电影,才能称得上是微电影。

有一部微电影值得一看——《老男孩》,它是由肖央担任导演、编剧和主演的一部42分钟的微电影。从故事本身到摄制手法,从导演的理念到演员的表演,都是采用真正的电影艺术手法。另外,还有一首为电影特地创作的主题曲,一看就称得上是电影作品。在网络上还有一些比较不错的微电影,都是认真地按照做电影的方法来做的。我为什么总是在强调电影的手法呢?就是因为制作电影和制作电视剧是不同的。电影是一百多年来经历了许多代人的创造和发展后,变成今天这么成熟的。电视剧只是近些年来现代科技进入了家庭的产物。当然,为了制作出电视节目也要有一个方法,因此,人们在拍摄电视剧时就采用了电影的一些手法,但又和电影有着大相径庭的制作手段。所以,在外行人看来,电影和电视剧似乎是一回事。记住,电影就是电影,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微电影呢,它和电影、电视剧又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呢,不同点又在哪里呢?最关键的就在于它们的属性不同。下一节我讲的就是它们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