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发展历程
对好莱坞的剧情片是持批判态度的认为它大多是幻想、虚构和逃避主义的认为希区柯克30年代的电影《Murder缺乏社会责任,因此纪录片经常在忠实地反应现实与创造性地诠释这两者之间徘徊。格里森首先把纪录片和剧情片进行对比。影片中没有任何真实性,所以难怪他去了好莱坞发展。纪录片与剧情片中,观看者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导演也给我观众设置了不同的观看位置。比如在拯救大兵雷恩》中,观看者经常会有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在北方的纳努克》中,观看的时候只是从外往内看,而不是让人置身其中。这种从外部观看的方式,使得观众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看人、事、物的发展,吸收了知识,却不是认同片中某个人物的命运。纪录片描述群体,剧情片想象群体。格里森的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提升,对素材的升华。既拍摄真实的生活,同时又在进行解释与创造。格里森可以通过摄影机的位置,来表现他对片中人物的看法,比如,摄影机平视人物,这代表了客观的拍摄方式,而摄影机俯视,则表现出对人物的鄙视态度,仰视,则体现人物处于权利位置中心。
纪录片开始了历史。MIKE为我开设的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是通过回顾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观点,让我建立一些关于纪录片的具有建设性的观点。早期对于纪录片的定义,现今还在使用着。然而这些概念对于纪录片的定义并不是很明确,宣称纪录片不是讲故事,但是可以看到很多纪录片实际上正是讲故事。
而非是想象的故事;纪录片关系着信息而非娱乐;反应真实,纪录片的传统观点包括:纪录片是纪实的而非虚构的纪录片建立关于真实世界的论争。而非重建虚构的世界;关心纪录片的内容而非它文本结构;引导我进入真实的历史世界,而非想象中的主体世界。这些传统的纪录片理念,否始终贯穿于纪录片创作的实践呢?MIKE希望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和他一起挑战关于纪录片的这些传统观点,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可以建立自己关于纪录片的观点。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纪录片来说。必须建立观点。纪录片和新闻不同,不会受到编审需要的限制,而新闻却需要遵循编辑的原则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点。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纪录片的拍摄者对它定义,就是纪录片是事实而非虚构。纪录片的拍摄历史从格里森开始。格里森的父亲是校长,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纪律训练,这形成了处理事情的严谨性及对权威的绝对尊重性,并且直接影响了拍摄纪录片的意图。对大众媒体传播方式的认识过程中,发现,通过大家看一部片子的形式,可以同时同地给一大批人传达同样的信息,这对民众的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拍摄理念中,纪录片是用来教育民众的并在社会民主化过程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起到应有的作用。格里森对于纪录片的理念也受弗拉哈迪及其他所拍的作品《北方的纳努克》影响。弗拉哈迪当时拍的纪录片非常接近今天对于纪录片的含义。记录了日常的现实生活。但在和弗拉哈迪的交往中,格里森发现,弗拉哈迪的拍摄往往集中在对一些琐碎事件的拍摄中,认为弗拉哈迪的杰出的拍摄技巧应该运用在反映工业社会的现实上,纪录片里蕴涵的应该是教育和指引的理念,因此他和弗拉哈迪一起建立了影像工作室,致力于纪录片的拍摄。
解到弗拉哈迪为了拍这部片子,MIKE对《北方的纳努克》这部片子的分析中。过北极两次。这部影片中,并非反应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全景,而仅仅是通过一个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及其家人的生活为典型代表来展现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以一个家庭来代表整个爱斯基摩民族的方式,这说明了纪录片实际上是建构出来的一个创作而非全貌,用来传达知识的拍摄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实际移用了故事片的拍摄手法。因此MIKE反问我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纪录片真实的拍摄方法吗?谁决定了片中的场景?谁在讲故事?用何种方法在讲故事?故事背后的意识形态是什么?
故事也是由他来讲,很明显的可以看到片中的场景是由拍摄者弗拉哈迪来定义。发现了故事,并且把这些拍摄的故事片断连接起来,从而讲述了这样一种叙事。片中我可以看到导演的很多操作,比如全景镜头的拍摄,建构场景时,导演如何安排不同的场景,摄影机是如何来操作这一切的现在纪录片跟过去的纪录片有着极强的相似处。只是以前的片子是把文字在画面中另行书写出来,而现在则是文字与画面同步,这大大缩短了纪录片的时间,同时也充实了纪录片的内容。对于纪录片是对事实的再建构这一分析,挑战了传统的纪录片真实这一理念。
拍摄纪录片的动力是社会性的而非美学意义上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格里森来说。欧洲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诞生并发展,因此格里森的纪录片拍摄是英国社会民主化过程教育的一环。Coalfac这部影片中,格里森表现了社会大众如何尊重劳工的尊严。当时社会,很多作品都是赞美劳动阶级的这些作品由社会的精英份子创作,带有强烈的社会上层教育社会下层,幸运者教育不幸者的意思,说教意味十分浓厚。呈现了劳工不幸的生活,并试图帮他寻求正义。然而我再进一步可以看到影片中并没有劳动阶级自己的声音,完全都是别人在帮他说话。影片也许向人们展现工人阶级的罢工场景,但是却没有向我讲述工人阶级所受到不平等与不尊重。从当时作家的作品中,也反应出和格里森类似的观点。乔治.奥威尔对煤矿工人的文字叙述中,除了解到煤矿工人微薄的工资情况外,还可以看到对他强有力的身躯的描写,这是一种审美体验,把煤矿工人劳动时挥舞的臂膀、沐浴着汗水的肌理作为美的物体来呈现。
为帝国的工业产品做宣传。对于这点格里森自己也很矛盾。当时英国的整个社会处境都很艰难,这样的呈现方式让我看到纪录片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格里森的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联系在一起。纪录片的目的于提高国家的工业意识。这些劳工实际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然而格里森拍片的资金来源是当时的邮政总局等国家单位,所以他虽然很幸运地得到经济上的支援,但他拍摄的很多作品都是做宣传,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受到很大的限制。面对一群受剥削的人,格里森他自己又如何能够将这些工业影像浪漫化呢?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虽然纪录片拍摄的意识形态遭受控制,然后由于资金来源充足,纪录片的拍摄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成熟发展与实验。电视兴起了纪录片随着电视的出现而改变。纪录片的传播媒介开始转变,战后。观众也发生变化。纪录片开始在电视上播放,人们也无须再到电影院观看纪录片。电视的某种传播技术,过去的电影所无法达到格里森看来,纪录片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领域,关注社会和道德方面的事情而非个人的需求,关注真实而非娱乐,还有必须关注英国和英国性。格里森对纪录片表达英国和英国性非常重视,因为他纪录片的经费来源很多都是政府机构提供的比如邮政总局等等,所以其纪录片的作用有点类似英国的BBC电台。
但是MIKE分析中,格里森还制订了某些关于纪录片的规则、惯例等等。可以看到格里森自己的创作实践也一直不断在解构他创作理念。格里森要求纪录片需进行实地拍摄,但是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格里森自己也做不到这点。MIKE说在夜邮》Nightmail这部片子中,可以指出哪些场景是摄影棚里拍摄的纪录片的演员也无法都是真人,很多时候都是用演员来演一些场景的这是纪录片戏剧性的重述,即使是弗拉哈迪本人亲自到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地方去拍摄纳努克的生活场景,但在镜头面前,纳努克也是表演纳努克。既然是表演,那就导致了必须要有连贯性的编辑,这与格里森要求的纪录片是不经过编辑也是不相符的而格里森要求的纪录片可以用画外音和采访的形式,这点对于纪录片的拍摄倒是切实可行,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自己的纪录片其实也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纪录片记录真实,回到格里森的定义。给我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表现表面的价值。摄影机好比人的眼睛,拍摄的场景是客观真实的但另一方面,公众来看,这其实又是一种冒险,摄影机所拍摄的活的场景、故事剔除了导演不要的东西,纪录片如果是真实地去反应,应该会有很多不相干的动作在内的而实际上纪录片是要探入表面的内部,对真实的翻译和解释,对真实的现实的创造性的解释,主观的存在这是作品非常有风格的再现,摄影者将技术成分带入纪录片,通过拍摄者的眼睛来做创造性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