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影视资讯 > 宣传片制作 >

宣传片制作

浅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得与失(二)

浅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得与失(二)


对于国家形象宣传片的首次尝试,这两部宣传片所承载的意义远大于其效益。但是其成功之处尤为明显,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明星效应震撼人心

这部国家形象片集纳了来自中国各地的59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代表,他们当中既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如航天英雄杨利伟、篮球明星姚明,也有在平凡岗位却做出不平凡成绩的“普通人”。

对于国外观众来说,这些国际明星是他们所熟知的,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占有极大地优势,能够广泛吸引国外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例如篮球明星姚明,热衷于NBA的美国青少年都对他印象深刻。当他出现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时,这些青少年“粉丝”出于对偶像的热爱,也会把注意力转向该广告片。这也就达到了国家形象宣传片所需要的关注度。

同时,由于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在欧美人的观念中区别不大。许多中国名人也被普通欧美民众当做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利用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个平台,不仅让这些名人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于明星来说,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绝好机会。对于欧美观众而言,借助对明星的熟知而对中国产生良好印象,同时也分清楚这些中国明星的国籍,实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二、密集的播放效果显著

与政府国内公关不同,政府国际公关的目标是提高一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就要求政府信息传递的覆盖面更广、渗透力更强,能及时快捷地到达其他国家和地区。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为了获得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传播内容设置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通常我们会将传播内容与获得的信息等同起来。而从广告学的角度来看,广告播放的时段、频率和周期也是影响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

自2011年1月17日起,时长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每小时播放15次,从每天上午6时至次日凌2时,20小时内共播放300次,并且一直播放至2月14日,共计播放8400次。而被称为“世界中心”的美国时代广场,每天约有170万人从这个广场上走过,也就意味着在形象片播放期间,将会有约5000万人次可以观看到这一宣传片。

如此密集的播放,作为一只视觉广告,是不可多得的绝好机会。就说服作用而言,高频率的宣传也能起到说服教化的作用,达到让他人理解自己所宣传的理念的效果。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而言,在这么密集的播放中,近5000万欧美观众通过该宣传片认识中国,进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真实的内容彰显诚意

政府国际公关是特殊的公共关系,应根据公共关系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公关的特征,同时考虑到政府的职能和属性及其国际公关客体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可能进行政府国际公关运作,有效提高国家形象。因此,政府在从事国际公关活动时,除了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外,传递给国际公众的信息必须保证真实可靠和准确无误。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总策划朱幼光曾说过:“我要告诉世界的,是一个更加完整而真实,复杂多面的中国。”

因此在《角度片》中,北京的打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出现在画面中。实际上,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国家形象宣传片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真实风貌就不能回避像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代表着一大群中国人民生存现状的东西。也有相关人员介绍说,打工子弟小学入选此次国家形象宣传,是要说明“中国有富人,也有穷人,也有上不起学的孩子,我们就是要拍摄一个真实的中国”。这被视为更真实而客观地展现中国现状的重要举措。

这种勇于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味遮掩的坦诚态度,不仅能消除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猜疑,同时也能看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敢于展示的自信精神。这样的勇气是一个大国所应有的风范,对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有益无害。尽管这两部充满中国风情的宣传片被高频率的播放,也被广泛热议,但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由于是首次尝试视觉化的形象宣传片,在对外公关方面,这两部宣传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具体受众不明

每一个公关行为都要有具体的受众目标。此次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作为政府的国际公关的一个方面,也需要有足够具体的受众目标。

国际公关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组织机构与公众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它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再不用的文化群体之间寻求理解。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经验范围不同,在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他们之间在处理同一事物、概念的信息上也会表现出差异。

但是这两部宣传片无视了受众的差异性,采取了笼而统之的手法,一种手段,一个片子贯穿到底。例如在《人物篇》中,许多中国人都不一定认识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也夹杂其中,而且由于时间过短,缺乏解释,导致国外观众对其出现不理解,感觉莫名其妙。

另外,此片的面向受众也缺乏细分。其中既有年轻观众认可的姚明,也有较年长的观众认可的宋祖英、郎平和吴宇森等。无法明确此片的受众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若是年轻人,则拍摄手法太沉闷,若是中年人,此片又显得过于简单,毫无内容。

2、内容不够亲近

由于这两部国家形象宣传片旨在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因此其承载的意义太过重大,需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在拍摄上也显得大而不当,缺乏细节刻画。对于这两部国家形象片,国内外也有不少质疑和批评。

纵观这些质疑和批评,其主要攻击点在于:什么样的人物才能真正代表中国?什么样的画面才能真正展现当下最真实的中国?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精确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人物篇》中,除去展示普通民众的环节外,出现的50人分别代表中国科技界、体育界、金融界、思想界、企业界的精英。因此,该片失重于中国最广大的普通民众的样貌及情感,成为了批评声中最尖锐的部分。

同时该片在美国时报广场每天播放三百次,累计播放8400多次的高频率,也让许多受众质疑,其究竟是为了示意“友好”还是“惊吓”。

众所周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摄制,其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真实形象传递给世界各国人民,由此改变他们当中一些人对中国固有的偏见。但是,中国文化历史之悠久,民族精神之广博,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一物可以说清。用两部宣传片来承载如此多的内涵,实在是报以过高的期望。因此加大对国家宣传片的投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受众采用不同的传播战略,是提高国家形象宣传片质量的重要因素。

但是,对于公共外交,更为重要的在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议程、借重国际舞台,甚至是在突发事件和自然危机上,主动出击,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引发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共鸣,进而不断改善国家形象。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今年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的报道,我国的媒体也在不断进步中,越来越展现出一个成熟中的国家所应具备的自信和开放的态度。这种直面自身问题的态度,也能取得国际的支持和尊重,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也是有利的。

不仅仅是媒体,文化教育也是国家公关的重要一环。在拓展对外文化教育领域,中国虽然尚处在起步阶段,但步伐也正在不断加快。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韩国以来,中国已经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00家孔子学院。这也是充分提升国家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