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年轻人”,观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这点没错,但这群年轻人是否“具有较强购买力”,不是谁嘴上说了较强就是较强的。关键在于:
(1)他们来自那里?
(2)他们为何走到视频网站?
(3)他们的的年龄层是多少?
(4)他们为何观看你的微电影?
(5)他们是什么行业的?
(6)他们有什么现实需求?
(7)他们的购买力如何强?
(8)数据来源是否真实?
如果能解决上述问题,再来定位“观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年轻人”,我想会更准确。既然没有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能,那么“微电影比传统广告更具有针对性”的自信,从何而来呢?
四、“微电影”是否代表着网络营销宣传的未来发展方向?
专注于“广告”作为品牌和产品宣传手段的欧美,其创意历来是中国广告业参考的典范。
欧美的网络、广告行业至今从来没有所谓“微电影”,有的是广告短片、家庭DV、MTV,并非欧美的网络社会没有所谓“微电影”存在的土壤,而是在大文化背景下,中国式的“微电影”在欧美的网络缺乏赖以生存的最基础的支点。
为何这样呢?是中国的网络文化影响力不够大?
1.不能不考量欧美和中国的现代文化的距离。不能忽视欧美网民具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力的因素,看惯了“大片”的欧美网民,怎么会对这类既无专业制作水准,又无专业演员水准的所谓“微电影”感兴趣呢?凭什么让他们关注?
2.欧美和日本是最早出现广告短片、故事短片、家庭DV、歌曲MTV的国家地区,但没有出现美国微电
影、英国微电影或者日本微电影,甚至连印度,都没有出现印度微电影。只有中国出现了,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微电影”。中国网民对“好莱坞大片”的崇拜、对影视制作的好奇和个人的“电影梦想”,以及部份网民的“山寨思维”为中国网络出现“微电影”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网络为宣传渠道增加了一条选项,“广告”盘踞在网络也很长时间。如果刻意为原属于“视频短片”的“微电影”做一个新的定义,赋予其“新的营销模式”的重担,它是否肩负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