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摄影机都不用再拍压缩视频格式了?
假如有一天储存介质变得足够便宜,我们对摄影机视频压缩格式的需求,是否会消失呢?
自21世纪以来,闪存价格一直在断崖式下跌。在2000年左右,1GB的闪存价格高达1100美元,如果以当时的价格来计算,前不久松下SH1的64GB SD卡售价,完全可以买一辆好车了。
当然,2000年并没有64GB的SD卡,甚至连1GB的SD卡都没有。近二十年来,随着各个厂商和企业在闪存技术上不断发力,最终闪存价格的有了指数级的降低。
电影和电视行业则在这场产业革命中持续受益,一直到今天。
那么,我们要多久才能完全抛弃视频压缩格式呢?
理性分析来看,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即使是一些非常强大的闪存介质,比如CFast,在电影摄影机上,也不得用两张卡交替使用才能记录下庞大的无压缩Raw文件。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画面像素量的激增,4K、6K、8K…在像素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每一帧的线性尺寸延长一倍,数据量就会增加四倍。
所以,现在即便民用的普通相机,也会配备具有高速传输能力的卡槽系统,我们对于高速,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也有了更大的需求。
当然,也有很多人开始质疑,我们是否更需要如此高的分辨率。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无压缩带来的最大好处的画质的提高。不过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最低压缩级别通常在3:1,5:1甚至更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与未压缩的素材区分开来。
所以显然,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是绝对的图像质量,在2019年,我们所拥有的最佳画质,已经领先我们的行业标准非常多。(也许有些许夸张,但目前的发展方向确实如此)。
未压缩的原始素材确实有很多的好处,它不仅拥有最佳的画质,更关键的是拥有更简单的工作流。无论单个编码有多好,但进入到具体的工作流程里,面对各种编码的混合,各种压缩,处理起来就非常的混乱,即使我们已经被迫习惯了处理它们之间的混乱关系。
在胶片时代,我们常用的是35mm胶片,偶尔也有16mm胶片,总之格式就那么几种。但现在,仅仅H.264我们就有6种甚至更多格式,更不用说其它格式了。
是的,这些编码在它们所预期的领域内工作得非常好,但是这些应用的边界是存在的,一旦越界,我们就需要进行编码的转换,格式的转换等等,这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以及磁盘空间,并且还有丢失元数据和产生技术错误的风险。
那么,高质量闪存的增长和面向无压缩工作流的转移,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呢?
事实是,虽然技术上完全可行,但对于复杂的现实情况来说,非常棘手。作为摄影机的一部分,编解码器很难进行客观的测试,这使得它们成为了市场营销的理想对象。它们也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帮助厂商锁定供应商,或者是建立起一个精心设计的兼容性生态,营造出美好的假象。
所以,即使我们最终拍摄的都是未压缩的素材,厂商们也可能会找到各种理由,想出略微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从而体现自家的技术优越(比如BRAW和PreRes RAW之争)。
这时候,明明是无压缩的工作流,但具体到不同厂商,可能会仍然不兼容,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了。(文章内容来自新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