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编剧韩家女的创作心经(二)
除了现实题材套用类型片框架的尝试,《我不是药神》在情节的细节处理上也有不少巧思,给人留下许多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关于剧作上的设计,韩家女也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
患者向药商抗议一幕,在旁边闷声吃盒饭的吕受益微微一笑,让许多观众觉得耐人寻味。
有些人会认为他是在嘲笑天价药商靠抗癌药赚取高昂利润,视患者生命如草芥,竟还“反咬一口”要报警;还有人觉得他是在嘲笑抗议者在做无用功,并沾沾自喜自己获得了购买印度廉价药的渠道。那么创作者在创作这一幕时,原本的意图究竟为何?
韩家女告诉我们,“像这种细节其实一般不会出现在剧本里,可能是导演在现场设计的,或者是王传君老师的临场发挥。至于想传达给观众什么信息,这是有一个想象空间的,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会觉得他在笑抗议者,有的人觉得他在笑药商,这都是可以的。”
影片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几个“哭点”之一:黄毛去世之后,程勇回到黄毛住所,发现了他已经买好的回家的车票。
其实影片在前半段对这一幕已有两处明显铺垫,埋好了“暗梗”:一是黄毛说“我不回家了,家人以为我早死了”;二是黄毛剃头,打算“从头开始”。
韩家女说,这样的处理也是深度揣摩观众心理之后的“有意为之”,“这个处理其实把这个人物往上提了一下,再摔下来就会格外的疼。黄毛这个角色到这个时候展现的是生活和身体都已经开始好转了,然后突然就为了拯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这是很痛的一点”。
一笑一哭,均是用心设计,这样的例子在《我不是药神》中比比皆是。正是这种“精密计算”的哭与笑,让《药神》对观众情绪有了精准的节奏控制,“要你哭就哭,要你笑就笑”。
虽然《我不是药神》并不是韩家女的第一个剧本,却是她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剧本。作为现实题材结合类型片的一次全新尝试,《我不是药神》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反响,与韩家女选材的敏锐度和她对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拿捏密不可分,对此我们也向韩家女询问了她的心得体会。
“创作的时候尽量去贴近人物,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加进去。即便是同情呀,或者是义愤填膺这些情绪,也不要过多地加进去,比较平静的把这件事情叙述出来就行。因为如果混入过多自己的情绪,整个作品就会显得不客观了,不要太自我”。
与父亲韩三平的理念一脉相承,“电影是属于大众的艺术,不要沉浸在自己的狭隘世界里,要做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要太自我”是韩家女对自己的要求,在《药神》上映后,韩家女也曾多次公开表示,创作者应该多关心他人,多关注现实题材。
不过对于公众对国内“缺乏优秀编剧”的质疑,她认为未必与编剧个人的水准直接相关,而是“跟电影电视剧制作特点有关”。
在韩家女看来,电影是一种高投资、高风险的商业行为。“一部剧本被创作出来,并不是两三个月之后就能跟观众见面的”,而现在观众的喜好又变化得很快,“我觉得基本上六个月一变”。
“有的片子开始制作的时候一看什么都好,演员好,题材好,IP也是大IP,但是两三年后跟大家见面,可能就不是观众当时想看的东西了。”(文章内容来自新片场)
济南视美文化服务范围:
视美文化创立于2001年,专业致力于影视广告、企业宣传片、企业专题片、企业微电影、城市宣传片、城市招商引资规划片等视频内容的创意、拍摄、制作,以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公司网址:www.shine-video.com
邮箱:124612589@qq.com
电话:029-89189967 13709113077
地址:济南市高新区高新3路橙仕空间8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