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电影人的焦虑和出路
本文从“国际视角”切入,通过笔者亲身感受和经历做纵向参考,展现10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而阐述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人遭遇的焦虑及机遇。同时以”一带一路”为思考点,大胆提出新的思考方向亦或解决出路。
中国电影产业已高速融入世界市场,中国资本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市场可以无视中国电影产业,然而中国电影市场却是“单一封闭市场”。
1焦虑
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这么小,中国电影到底值得不值得投资?
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559亿票房,意味着这是个至少1000亿上下游规模的商业市场。在很多VC和PE资本的眼里,这却不是个“大市场”。淘宝双11一天交易额2539亿元,网购俨然成为中国人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可怜的一年电影总票房还不到网购市场一天交易额。这样看起来,网购才是中国真正的娱乐业!“国货当自强” 是网购市场目前主流,其首先反映在国外品牌的大面积颓败,中国制造的消费品越来越“国际化”,而文化产业却略显尴尬,也未能及“国货”的影响力。
2017年《战狼2》56.83亿人民币票房和1.6亿人次观影记录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场“民族主义”崛起的文化自足却不是文化输出!
就在2017年,中国观众和中国电影狂欢庆祝,《战狼2》这只兴奋剂让更多投资和资本有底气产生新的想象空间,即中国单部电影的票房体量是可以达到近57亿的。相关媒体也比较正式的用了“观影人次”这个概念,因为这个票房体量,无论如何票补,也是拥有1.6亿观影人次基础的。这是什么概念?这是放眼中国大江南北,有约11%的人看了这部影片。放眼世界,只有一个国家对电影票房是这样描述的,对!就是那个“民族主义”爆棚的韩国。韩国人口在2016年官方统计是5125万,历史票房第一的恰恰是韩国“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影片《鸣梁海战》,观影人次达到了1741万,这个观影人次占到了韩国人口的33%。而对比《战狼2》的观影人次和中国人口比例,只占到了11%,中国和韩国的票房冠军还有三倍的差距。也就是说随着现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即便是“单一封闭市场”,也有可能出现一部票房是现在《战狼2》2-3倍的影片,那可能是100亿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是15亿美元。这个预测的前提是,中国新“民族主义”已被点燃,而中国人口体量从数字推算上是有可能支撑这个目标的。如果说韩国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也一定能做到,无论历史经验,人口数量还是目前世界经济格,中国都有能力做到。
2焦虑
为什么《出租车司机》能承载韩国票房同时兼具文化输出,而中国的《战狼2》只能停留在“单一封闭市场”?
《战狼2》着实在2017年大火一把,几乎所有的外媒都做了关于票房数字上的报道,这就像几年前,外媒都盯住“钱傻人多”中国电影市场,使得美国电影在美国国内卖相不好就可以考虑倾销中国,中国人口的优势可以让一部美国影片在中国的票房高于美国本土票房,这种现象纵观历史,只有中国可以做到,还是人口优势,消费能力和目前经济开放程度提供了前提条件。
不过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政治信号和“民族主义”的崛起会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观众更想看到能够触及中国人民精神,高度情感诉求的“文化内容”,所以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会获取更好的票房。然而绝大多数电影人不仅需要考虑商业价值,还天然拥有艺术家不可退去的本性,那就是追求艺术创作的同时担当文化输出的使命。这不仅仅是电影人需要思考的,也是市场的刚性需求。第一个焦虑里谈到了目前“单一封闭市场”虽然提供了足够的消费人口基础,可“民族主义”的最主要表现是向外扩张,现在的文化是流通的,打了兴奋剂不能不施展,也不能不去显摆。而从商业市场角度来看,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体量。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影能够兼具价值观输出和商业利益,这就跟其全球市场定位有很大关系。
刚才提到的100亿票房也好,还是中国一年出现几十部10亿+票房影片也好,本质上只有撬动更大的国际资源,才能更好的兼顾商业和艺术。 这也不难理解吴京导演在取得电影票房佳绩同时也看重英国电影节颁发的奖项。据说今年戛纳电影节还要搞个中国特供单元,邀请中国导演和演员当评委。
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影片不仅需要考虑中国商业市场,更需要主动进入国际市场,这已不仅仅是中国商业市场单方面的诉求。
也许现在摆在面前的就是对电影人最大的考验-现实。目前的中国电影人已经被吓的不敢去讲“故事”,一面大家都在说韩国的《出租车司机》既有票房又让不同市场的观众觉得讲了个好“故事”。这一切国内电影人可能会归咎于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所以最聪明的中国电影人早已找到自己的舒适区,那就是喜剧,玄幻,魔幻和悬疑类型内容。其实审查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只是中国电影人已经缺乏对待“现实”的态度,丧失了对于世间美好事物的洞察力和向往。“民族主义”的兴起源头是“自卑”,正是百年来中国遭遇的变革让中国人都感到自卑,所以丧失了去讲“故事”的原力。中国有很多民生的发展,有小人物的,也有大人物的,但是电影人依然用“狭隘“的眼光看中国社会进程,这已脱离当今世界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经济称霸世界,文化输出可以说是最好的重建民族自信心的高效手段。本质上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单一封闭市场”是无法全面支撑资本对于电影产业高速增长的持续需求。其次缺乏这种使命感会让中国资本在国际文化市场土崩瓦解,就好比一个有钱的地主家里存粮很多,却不跟外界接触,如果不能够输出自己的文化让别人认同甚至崇拜,那迟早会出现“抢地主”的祸端。
想到前几天国内某网络电影的高管阐述他们对于“民族主义”的理解,中国观众就想看中国人胖揍外国大汉,比如中国铁骨铮铮的男儿PK美国“巨石”。这一结论是他们长期与网络观众互动并在第一线工作得出的感受。其实中国每天都在上演这种“民族主义”热血情节,比如奥运会,足球比赛,《最强大脑》,《歌手》,诺贝尔奖,电影节等,是的,就是这么“现实”,因为所有人正生活在一个全球“民族主义”的时代。只不过文化输出的方式手段有高明,也有拙略,有露骨荒谬,也有不显于表,有能适得其反,也有能让人拜服。
3焦虑
国际电影市场到底带不带中国玩?
中国经济双循环体系下,商业“出海”在“一带一路”的大政策下如火如荼,可唯独文化输出,特别是电影产业被锁死在“单一封闭市场”之下,并不是中国电影商人不愿意“出海”,而是本身内容的困境让中国电影成为了特供产品。
2017年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超过20%以上增速的专业人士来自于中国,中国成为戛纳电影节除法国外参会人数最多的国家(蹭红毯数量也是第一)之一。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从2015年就已显现。 不过电影交易额却是发达国家里排名靠后的,甚至不如一些亚洲小国。一位来自戛纳且多年排名前三的影片项目和版权交易公司代表Raj对笔者说,中国电影商人参会经常会谈话开始重点强调中国经济多牛,多有钱,却往往在商议版权采购,制定合同或履行合同过程中展现了比不专业更可怕的对影片对市场的不自信,因此让国际合作无法建立充分的信任。
其实对于任何国家的电影人都有很明确的共识,那就是中国市场巨大,无论输入输出都有潜在无可比拟的商业价值,然而交易的人却没有很好的运转起来。当然多少也跟媒体的描述的那般,谁让很多中国的“洋买办”没有契约精神或贪图小利,经常被国外媒体爆个底朝天,从而加深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电影市场运作者的不信任。
2017年,还是在戛纳,中国终于第一次开设了中国展馆,这是一个进步。之前笔者在美国馆,法国馆,德国馆甚至泰国馆和世界各地合作伙伴约见。最近在美国AFM电影市场上,《中国推销员》以600万美元的交易预成交额让一部看似普普通通,在中国票房仅有1000万且赔钱的影片有希望回本,甚至赚钱。所以利用好国际商业市场,中国任何影片都是有其商业价值,并不局限于“单一封闭市场”,这也会让电影项目的投资风险被分担。
所以国际市场到底想不想带中国玩呢?答案无需质疑,太想了!只是需要更丰富多元的内容和专业的国际市场运作。美国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输出体,不是靠政府,而是靠多元(Diversity)的文化内容通过电影和电视媒介不断输出。
上个月见到索尼北美的前高管对笔者说:“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市场,我们想进去但是进不去,他们想出来,但是不出来。”
4焦虑
投资什么电影最赚钱?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它成为了一种普遍焦虑。自从《战狼2》票房大火后,笔者在不同场合被问及的问题就是投资什么电影最赚钱。他们都是受到了《战狼2》的诱惑。
可是,可是!
2015-2017年,笔者接到了17个电影项目有融资需求,其中有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推介了给投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其实投资本质就是投资那些被看低价值的,而不是没有价值的,低买高卖是商业的本性。
最早拿到《爱乐之城》的项目,是因为之前共同监制美国某犹太主题的影片认识了达米恩的好基友,虽然《爆裂鼓手》大火,但并不是每个投资都有能力识别什么是看低价值。而《爱乐之城》不仅仅在票房上取得巨大回报,也在奥斯卡的认证体系里获得嘉奖。
第二部片子是《天才枪手》,笔者之前写过如何去泰国拍影片的文章,之后被纷纷转载,并收到了很多信息问询。果然,大家看到几部票房火爆影片《唐人街探案》《湄公河行动》不约而同选择泰国拍摄,包括前仆后继的网络电影也去泰国拍摄,泰国成了中国海外拍摄的后花园。
不过笔者除了推荐泰国拍摄,还更了解和看中泰国电影行业的创造力。《天才枪手》的成本还不如一部中国的网络电影,中国票房2.68亿,全球票房收入是成本的70倍。类似的影片还包括印度的《摔跤吧,爸爸!》 ,西班牙《看不见的客人》,俄罗斯的《他是龙》等,都是小投入,大回报的典型影片。
第三部片子是《二十二》,郭柯导演接触笔者的时候还是其刚做完《三十二》,对于这样一个独特题材,最后能创造1.7亿票房实属不易,其成本只有300万。不过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观众已经意识到“社会阶层分化”,而观众的观赏水平在分化,所以任何多元化的,阶层化的探索都会得到回报。
最近股票市场低迷,大家焦虑啊焦虑的在思考是否该投资比特币,结果比特币也是跳水严重。而这几年艺术品市场也是圈子内的击鼓传花。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投资什么电影最赚钱?
相信从笔者亲身接触的三部影片就可以分析,所有被低估价值,具有社会化属性的影片必然会赚钱,而且是几十倍的回报。
这不也正是《战狼2》火爆的原因吗?被看低价值,具有社会化属性,社会化属性关注本身就是流量的产生动因,现在不是过去电影人说让观众关注什么就关注什么的时代。回到社会本身,看看大家今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就明白了。当然引入“国际维度”,我们可以看到投资是多元化的,但是低买高卖仍然是核心。而随着中国已然国际化,对于世界的了解加速的需求也更大,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的电影,都有潜质成为好卖相的商业产品。
《战狼2》火爆后,很多影片项目找到笔者强烈要求到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拍军事动作片,笔者也写了一篇文章,方便电影人了解最基本的海外拍摄军事动作电影环境。然而笔者看看很多电影号称1亿,2亿制作经费,留给制作本身的惨淡数字,笔者还是坐等《红海行动》如何延续《战狼2》的故事!
5焦虑 艺术片和独立影片的衰败?
2017年是中国电影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小年”,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对于2015年的《心迷宫》和2016年的《路边野餐》,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进到大众视野的电影作品,当然圈内津津乐道的段奕宏为了国际影帝乐此不疲的连续出演“文艺片”《暴雪将至》和《引爆者》值得钦佩,也有入围威尼斯的《嘉年华》,戛纳的《路过未来》,然而并没有什么反响。反到是金马奖现在越来越成了跟中国主流商业市场唱反调的舞台,似乎金马奖成为标榜杰出艺术片和独立影片的最好归所。
其实纵观2010年后,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呈现断崖式的下跌,这个“锅”其实并不该是中国电影人或国际电影节去背,而是中国商业市场,资本助推,互联网垄断三个因素导致老电影人和青年电影人有了更多证明自己的舞台。然而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在世界舞台的长期失语,包括创作语境被锁死在“IP”层面,导致鲜有真正能坚持多元化,社会化创作的影片出现,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欧洲,美洲,韩国,甚至中东都出现了几波电影人,中国好不容易出现几个优秀电影创作者,电影圈也好,媒体也好,也跟敬神一样追逐。
中国艺术片和独立电影并没衰败,只是缺乏多元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的文化内容,而经过一段“失语”期,现在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
笔者跟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机构的多位人士了解,今年他们将全面的审视中国电影,这也许是个好信号,至少大家说的“大年”即将来到。
6焦虑 国际电影节到底想要什么影片?
这个问题是所有青年电影人都很焦虑的问题,在知道笔者做国际发行和电影节推广工作后,他们都试图从笔者或各个渠道得到一个让自己信服的标准答案。
为此笔者和影视工业网一拍即合准备开设一门所有电影人有必要掌握的课程,以便传递那些作为电影人本应该知道的“游戏规则”。
很多人都想通过电影节成名,心底里却充满焦虑,试图知晓答案从而一鸣惊人。然而现实是如果连基本的常识和准备都没有,就轻易成功了,那该让李安,张艺谋,贾樟柯等老前辈情何以堪!笔者每年看到的数十部想要去参加电影节的片子,基本就是老三套,中国社会批判,同性恋,弱势群体,几乎就是告诉世界,中国从来没有改变过,这就是中国的一切。
电影人没有回到自己的创作本体关注自己真正认为有价值的“故事”,单纯成名的念想最后只会失败。所有的探索也只会停留在“观者”角度,没有立场,没有挖掘故事的价值。
2018年初笔者制片的某个项目入围威尼斯电影节资助,笔者特意花了些时间跟电影节的人好好聊了聊关于选片的事情,当然笔者早已有自己一套逻辑体系,更想听听有些什么新的信息?与其是听他们说,不如说成了笔者不断叙述过程中强化他们的认识。一位欧洲重要的艺术片推手,曾经将宫崎骏的影片推广到欧洲电影电视系平台上并大放异彩的老专家对当下中国充满好奇,笔者感觉到其实大家对于“故事”的需求远远大于政治的敏感。比如笔者说到了几个中国“文化”,共享单车,电子化支付,社保养老,精英阶级的出现,投资创业,结果接下来笔者听到的居然是他回应“区块链”,所以大家的“故事”是相通的,作为文化内容,电影节的最大使命即达到政治意图的实现,本质上是文化的交流,文化本身是什么?是一个个可以被人讲出来的“故事”,所以今天在国际维度中观众能看到不断被讲述的欧洲的,美洲的,中东的,甚至韩国的“故事”,而中国从来不缺这些“故事”,也有中国当今自己的“文化”,只是中国电影人的思考维度再一次被锁死在“政治”的狭义范围内。
简单的归纳,目前中国电影人呈现给国际电影节的影片不代表中国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且仍然沿用老旧的“政治思维”讲故事,是远远脱离当下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各大电影节都在追寻让政府和越来越年轻的观众买单,也就是通常说的要做好业绩。所以真正能够表现中国当下发生的普世故事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文化。 所以“民族主义”最终会让自卑转化为自信,自强,而中国现今的文化到底是什么?这才是西方世界有必要看到的。回望日本之所以在鼎盛时期能成为重要的国际“玩家”,这与其文化输出密不可分,它包含了动画,艺术,文化,历史等多维度多媒介通道,即便苦大仇深的韩国也做的有模有样。
笔者长期研究大量主流电影节和青年国际电影人,发现其实反映“文化”的多元化“故事”内容被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中东的电影人不断讲述,这些故事涉及的内容包括心理,生物,建筑,当代艺术,精英,阶级,经济,民族甚至是CULT怀旧文化。
7焦虑 青年电影人有没有机会?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恰恰是青年电影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记得以前中国电影圈的鄙视链是拍胶片的鄙视拍dv的,这种鄙视链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被打破。今天是一个演员可以当导演,网红可以当导演的时代,所有人的竞争不再依靠“学院”圈子体系认证。然而电影生产依然是一个高风险商业模式,所以没有人会让毫无经验的青年人去不计成本的尝试,而青年电影人焦虑的是现在竞争者越来越多,包括互联网释放效能后,似乎那些老一辈电影人更加活跃了。
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被西方训练武装到牙齿的电影人回流,他们接受了西方好莱坞式的电影创作教育,无论是做ppt,还是侃侃而谈各种国际资源,亦或写出的西式剧本让国内码字的电影人汗颜,他们是新型的综合生产力量。当然国内也有很多“野路子”的青年人无所畏惧,怀揣梦想,即便之前拍婚礼,挖煤,做实验,如今也可以拍摄电影并得到市场和专业认可。似乎今天的电影圈子是最“乱”的,可就这一个“乱”字说明了中国电影产业还是有希望的,无秩序的破坏传统也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只是社会需要提供一套系统且标准的认知体系,就是“行规”,这些“行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的创造力,是尊重电影商业的原理,是对待电影的一种敬畏和真诚。
笔者联想到之前胡歌留学,大致是胡歌想到美国学导演,结果。。。结果就回来了。如果连胡歌这样的优秀演员都没有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或体系,那也很难看到更多的优秀电影人出头之日。
其实说下来这是中国教育的大问题,而非电影领域的小问题。国内缺乏电影行业的全流程学习和电影职业发展观,即如何了解电影行业,尊重电影产业,把握工业化进程,遵循市场经济,清晰定位从业者的电影职业发展。2017年是教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资本快速介入,A股企业罐装教育资产。而资本对于中国最好的文化输出端口电影产业投资薄弱,目前中国电影教育只能依靠国家来资助,包括电影学院新校区的落成,社会化力量的不作为,恰恰也证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相当薄弱,上下游链条脱节,本质上相当多的人还没有搞明白电影产业到底赚不赚钱?投资电影人到底赚不赚钱?更不要谈其重大意义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国内谋求无门,只能去美国学习电影,因为那里有最好的电影产业,电影工业,也许他们会是一股不同的力量,从而带动中国电影市场更全面发展。
8焦虑 关于三大视频平台对中国观众的影响?
2017年底笔者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电影电视评论周论坛,原本以为中国的学术机构是比较保守的,结果笔者参加的论坛脑洞大开,且毫不回避商业市场的作用。学术机构的“敏锐”甚至超越了很多企业。
在论坛上大家讨论了新媒体内容,当然难免会提到Netflix,提到三大平台。中国的三大视频平台背靠BAT爸爸,都在用资本驱动内容市场,争做Netflix。目前对于电影人的焦虑是三大视频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资本和机会让他们施展拳脚,却也同时锁死了观众的审美和电影人的创作。
好像有点太哲学了,那么用简单的解释就是,今天观众的审美塑造已经被渠道牢牢控制,互联网截流了消费者观看渠道,值得担忧的不是观众没有了多元的审美,而是观众审丑却高度的一致。这种焦虑不是不存在的,《黑镜》讲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让观众更视觉的预知了这种“控制力”的可怕。而作为电影人为了资本是应该妥协,还是应该抗争?
9焦虑 区块链能否帮助电影产业发展?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大致是说Singuar DTV基于区块链技术帮助一部来自中国的名为《野马分鬃》影片融资了800万人民币,让人惊叹且印象深刻。这里只单单来看已经让中国人热议的“区块链”技术到底能干什么?
其实区块链Blockchain本身是个好东西,好在哪里呢?
它是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还记得前面笔者提及的那位索尼前高管吗?他辞职创业就是一头扎进了区块链,大概他深信“区块链”对内容行业是盼望已久的变革。 区块链的解释很多,这里不再复述,在此只看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人有什么意义。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就是“单一封闭市场”,所有的收益只能从院线这个主要渠道回收,院线的放映周期,放映档期都决定了一部电影的生死。之前被大家诟病的票房作假,票房注水都无法让人建立信任。通过区块链,所有的票房数据可以记录在众多的分布式电脑中,篡改工作量巨大。一个数字内容(电影,网剧或者短视频)通过版权效能释放不断被观看的过程,都可以产生收益,如果一部电影不仅仅在院线放映,还在新媒体,在海外放映,其被观看消费,都会产生持续的收入。所以电影通过区块链技术可转化为持续的理财产品和金融产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代币”就会产生非法融资的问题,这也是国家目前禁止的。
所以区块链本质上是提高虚拟资产实现稳固的长期收益,通过长尾效应平衡风险。电影产品特性决定其恰恰需要持续平衡风险,通过多维度的市场,国际市场和不断衍生品而降低风险。
再说说对于电影人,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最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升值空间上。大家应该还记得张伟平和张艺谋之前的恩恩怨怨,问题出现在所有人都是“趋利”,特别是电影行业,更是一个残酷现实的行业。所以怎么保证一个值得被投资的人能够持续升值,还能够公开透明化财务数据?行业通常的解决方案是用经纪人模式,包括好莱坞形成的经济公司,然而人是具有流动性的,这时候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信任机制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当然大家仍然很焦虑的是区块链技术即便好,中国电影行业本质上之前已经“潜规则”根深蒂固,弄个盒饭,都有可能报假账。 不大点的剧组导演晚上都要聊戏。这些问题并不是区块链技术能解决的,区块链出现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就是如何把数字文化产品作为持续收益资产进行增值,如何建立市场对行业的信任,如何更好的让电影产业,电影人发挥更大的商业价值。
对于那些没有办法在院线上映的影片,甚至票房不好的影片,这时候区块链就可以帮助其在国际市场,二级市场中不断提高收益价值,甚至信任机制可以扩展到国际范围,即内容生产不单只面向“单一封闭市场”募资,从而每一个电影项目和电影人都有自己商业空间,每一个内容产品都能找到对应的观众,不用焦虑三大视频平台,院线甚至投资的现实困境。
10焦虑 新科技有没有真正融入电影产业?电影衍生品行业?
2017年不是一个电影科技年。VR虚拟现实,HDR高动态已经悄无声息了,当然并不是这些科技死掉了,而是它们都没有在商业上得到大面积认可,归根结底是因为本质上没有人会单纯为科技买单,而是为科技产生的更大价值去买单。
不过笔者在欧洲看了这几年欧美在虚拟现实内容的探索,发现即便在商业上尚无进步,但在艺术创作上欧美和中国的差距再次被拉开,这是一种发自笔者自身的焦虑,因为在2016年起步之后,中国在虚拟现实方面可以说是充满希望,这种希望却迷惑了大部分行业从业者,让中国再一次成为“单一封闭市场”,出不去进不来,断绝了交流,断绝了视野,更断绝了生(商)机。
正如之前提到的,中国处在双循环经济体系之中,如果没有强大的输出能力,最后会被完全锁死。如今,美国的迪斯尼主题乐园已经开始商业化运用虚拟现实,甚至欧洲也开始融入更多的多元市场,而国内基本上是炒完概念然后炒死市场,却没有真正的把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当然中国电影行业也会充分利用一些可以被快速转化的技术,比如说游戏引擎的运用,现在用Unreal开始做虚拟预演(Previz),动作捕捉的项目比比皆是,原来昂贵的传统工作流程正被新的工具和流程改变。
最后说说衍生品,最近网上关于时光网和阿里关于衍生品的论战,无非是新零售商战的另一个衍生,好了,其实大家焦虑的不是生产能力,不是商业竞争,也不是市场大不大,更不是电影和电影衍生品赚不赚钱的问题。其实一切都关乎是否我们有“文化”的问题!笔者办公室里有漫威的版画,蜘蛛侠的手办,星球大战的遥控机器人,有暴雪的纪念品,还有阿巴斯和阿彼察邦的展览画册,因为本质上笔者是个“文化”人,消费的是“文化”,即便这些都是Made in China。
视美文化创立于2001年,专业致力于影视广告、企业宣传片、企业专题片、企业微电影、城市宣传片、城市招商引资规划片等视频内容的创意、拍摄、制作,以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公司网址:www.shine-video.com 邮 箱:124612589@qq.com 电 话:029-89189967 13709113077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高新3路橙仕空间801室